急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疾病。急性中耳炎好发于婴幼儿,冬春季多见。急性中耳炎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侵犯中耳黏膜引起的中耳急性发炎。最常见于上呼吸道(如鼻、扁桃体)急性炎症、急性传染病等疾病时,病原菌可通过咽鼓管感染中耳,或因鼓膜外伤等经外耳道侵入,或通过血行感染中耳。急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、耳流脓、耳闷、耳鸣、听力下降、发热等症状。急性中耳炎主要依靠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。急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,可因耳痛、听力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,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鼓膜穿孔、中耳粘连症、鼓室硬化或转为慢性中耳炎等。急性中耳炎的预后一般良好,治疗不彻底则转为慢性中耳炎。
急性中耳炎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中耳黏膜所致,常见的发病因素如下:咽鼓管功能障碍,如小儿腺样体肥大、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等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如急性鼻炎、急性扁桃体炎等。急性传染病,如猩红热、麻疹、流行性感冒、伤害等。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,不适当的擤鼻、咽鼓管吹张、鼻腔冲洗以及鼻咽部填塞等。婴儿哺乳位置不当。鼓膜外伤、鼓膜穿刺等。
局部症状耳痛:突发耳痛,穿孔前疼痛较剧烈,穿孔后患耳有脓液流出疼痛可缓解,多伴有咽痛、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耳流脓。耳闷。耳鸣。听力下降。全身症状发热,一般在38℃左右。小儿全身症状较重,可有高热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
确诊急性中耳炎主要依靠耳镜检查、听力检查、声导抗检测、血常规检查。耳镜检查检查鼓膜有无充血、向外膨出、穿孔等情况。听力检查分以下2项,主要检查患者听力下降程度:音叉试验:用于初步判定耳聋,鉴别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聋,验证电测听结果的正确性,但不能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。纯音测听:反映患者在安静环境下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,了解听力正常与否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,并作为诊断和处理依据。声导抗检测声导抗图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。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发生感染,并帮助判断接下来还需要做哪些检查。颞骨CT检查可以观察中耳病变累及情况。
医生诊断急性中耳炎,主要依据病史、临床表现、听力检查、耳镜检查、血常规等帮助确诊。病史:患者发病前通常有急性鼻炎、急性扁桃体炎、流行性感冒、麻疹等病史或有耳外伤史等。临床表现:发病后出现耳痛、耳部堵塞感、听力下降、耳鸣、耳流脓等症状。耳镜检查可有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,鼓膜外突及鼓膜穿孔部位。听力检查:呈传导性听力损失。声导抗检测:提示患耳B型或C型曲线。血象检查: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。颞骨CT:可见鼓室内有密度均匀一致的阴影。
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耳痛、耳鸣、听力下降、耳流脓等类似的症状,容易与急性中耳炎混淆,这些疾病有急性鼓膜炎、外耳道炎、鼻咽癌、脑脊液耳漏、胆固醇肉芽肿等。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,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,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。医生主要通过病史、临床症状、听力检查、耳镜检查、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,作出诊断。
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,畅引流。目前主要依靠全身治疗、局部治疗。全身治疗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,一般可选择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等,如鼓膜穿孔可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,参照其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。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采用降温及支持疗法。局部治疗穿孔前可运用1%酚甘油滴耳。穿孔后用3%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后给予抗生素滴耳液滴耳。禁止应用粉剂,以免与脓液结块,影响引流。
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就医、入院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。总体而言,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。一般情况下,经及时、有效的治疗后,部分患者感染完全控制、炎症彻底消退、鼓膜穿孔自行愈合后,症状可明显改善。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,可转为慢性中耳炎,延长治疗时间,加大治疗难度,甚至可能出现鼓室硬化等并发症。
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耳内卫生,忌用尖锐或不干净的器物掏耳,防止损伤鼓膜。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。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,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,使头部竖直;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。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的患者,禁止游泳,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。积极锻炼身体,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。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咽部等慢性疾病,如腺样体肥大、慢性扁桃体炎等,防止中耳炎的发生。积极治疗猩红热、麻疹、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。
患者通常会出现耳痛、耳流脓、耳闷、耳鸣、听力下降等症状,患者常因此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。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鼓膜穿孔、中耳粘连症、鼓室硬化或转为慢性中耳炎等。